专家小传
程莘农,1921年生,著名针灸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教学研究室主任。擅长中医针灸治疗多种疑难杂症,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针灸泰斗程莘农先生今年已94岁高龄,在他的毕生总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穴药同源”的思想了。他认为,人体的穴位都有各自的特性,与中药的属性本相通,只要找对穴位和正确的方法进行刺激,就往往能收到与内服中药相似的功效。近日,记者专访程莘农先生嫡孙、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程凯教授,听他分享爷爷的“穴药”养生经。
用穴如用药
程莘农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在其父影响下熟读医书,年轻时跟随温病大家陆慕韩学习中医内科,对中药药性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后又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跟随江南针灸名家李春熙、孙晏如等学习针灸,开始了从“用药”到“用针”的转折。正是由于对药性和穴性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程老才能将穴位处方与中药处方融会贯通,总结出“穴药同源”的思想。
程莘农总结说,用穴如用药,两者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对证选取适当的穴位,可以辅助甚至替代药物治疗。比如足三里穴能健脾益气,功效类似中药白术;列缺穴能宣肺止咳,功效类似中药桔梗、杏仁;风池穴能疏散外风、平熄内风,功效类似中药防风、钩藤。穴位治疗还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具有功能多样、双向调节的特点。比如,关元穴补气的作用类似人参,但又能行气活血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与人参相比还有泻的作用,可以避免大补上火。
中药有方剂配伍,针灸也一样,要讲究穴位配伍,分清主穴、配穴。按照穴位配伍原则,程老还总结出许多与中成药功效相当的“穴位方”,例如:用百会穴(功似升麻、柴胡)、关元穴(功似人参)、气海穴(功似黄芪)、足三里穴(功似白术)组成身体自带的“补中益气汤”;用太溪穴(功似熟地黄)、太冲穴(功似山茱萸)、太白穴(功似山药)、然谷穴(功似泽泻)、行间穴(功似丹皮)、大都穴(功似茯苓)组成身体自带的“六味地黄丸”等。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使程莘农在中风、半身不遂、月经病、慢性咽炎、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几十种疾病中颇有心得。
程老非常重视临床,除重要会议外,每日上午都必参加门诊,忙时一上午诊疗病人达七八十人之多。曾经有一位印度女士,患三叉神经痛17年,自己开了三家医院,用了不少西药都不能止痛,程莘农为她针灸治疗20次就完全止痛了,三年后,这位女士还邀请程莘农去印度为其训练了12名针灸医师。另有巴西大使夫人患急性坐骨神经痛,不能起床,程老为其针治三次后,痛立止,下床自如。
针灸也要对证。程莘农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力求避免和减少误诊,常把不宜单纯用针灸治疗的病人介绍给别的专家。例如,他曾治疗偏头痛患者,为其针治10次后,还没能止痛,于是建议患者到另一医院检查。半年后该患者特意前来向程老致谢,说他去那家医院检查,原来是“听神经瘤”,当即住院并手术,现已痊愈。幸亏程老的推荐,才没延误治疗。
调理丹田,心平气和
程莘农的日常生活颇为简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床一桌一电视,两椅两窗两书画,三面书墙三把针”,足矣。他性格豁达,爱好广泛,自幼随父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还常用京剧唱腔改唱经穴歌,学习生活都自得其乐。程老总结了三个原则,一是不生气,二是不吃饱,三是不轻易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养生没有什么秘诀,我除了上下班走路,平时也几乎不健身。其实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好。只有心情舒畅了,全身经络气血才能通畅。”程莘农说。
现代人压力大,很容易气机不畅,程老对此有专门的法宝,就是调理“丹田”。人体有三个丹田,分别是上丹田(两眉中心的印堂穴)、中丹田(两乳中心的膻中穴)和下丹田(脐下3寸的关元穴)。三个丹田对于气机的通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堂穴是治疗失眠、鼻炎、肩周炎的常用穴位,常用温灸法或按摩法来进行刺激,按摩时用食指和拇指按住印堂穴,轻轻旋转揉动。膻中穴又被称为“气会”,是肺部呼吸之气和脾胃水谷之气会聚的地方,将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用双掌的大鱼际侧面上下摩擦膻中,可以有效缓解慢性咽炎、心胸憋闷、脾胃不和、乳腺增生等症状。关元穴是长寿保健的要穴,一般的保养方法是温灸法,也可双手交叠用掌心按揉,起到疏理气机、强身健体的作用。
此外,人活着离不开食物,程老平日粗茶淡饭,从不挑食,但遵循不饿不吃、不温不吃、不专心不吃的原则,因为食物与人体都有灵性,应当专心享受美食、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起到化生气血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