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也许您听说过: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水元曾因失眠而抑郁,王小丫也曾因工作压力大而失眠。其实,在我们读者中,也有不少的中老年人因为睡不着、醒得早而苦恼和无奈。失眠不是大毛病,但它给失眠者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却不小。对付失眠,您有何高招
黄 浦:睡眠先睡心
退休前,我有10余年的严重失眠史。一夜只有3~4小时的浅睡眠,且易梦,白日昏昏然、精神不振。后经名医告诫,我于2001年停服安眠药物,在“心静自然眠”上下工夫。6年来,注重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从而使睡眠质量有了提高。
长期做教育工作使我十分劳累,每晚欲眠心切成为我入睡难的原因,一上床翻来覆去就担心睡不着。曾以服安眠药、听催眠曲、闭目默数等方法想让自己尽快入睡,结果均适得其反,效果一直不佳。苦恼,焦虑,睡眠不足,长期下来体重下降,消瘦、沉闷,给自己工作也带来一定影响。我求医、找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入睡心切,越会引起心绪亢奋,使得失眠加剧。
我认真学习了一些医学知识,得知人睡眠时大脑处于宁静状态,既非休止,也非兴奋。入睡必须心静。正所谓:“心静自然眠”呀!入睡前。既然大脑兴奋无睡意,不如先不勉强自己睡,顺势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如,听听音乐、听听广播。或散散步等,以消除自己焦急不安的心绪,慢慢使大脑平静下来,有了睡意后再睡。实践证明:这样做,灵。
失眠对健康的危害不仅是生理上的少睡,还有心理上的焦虑不安,这种精神上的负担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现在,我深知,失眠时,来点逆向思维。顺其自然,心宁神静,自会入眠。
相关推荐:潜规则:你是容易失眠的人吗?
张京声:顺应“生物钟”睡眠自然好
我今年72岁。退休以后。可支配的时间多起来了,我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充分享受休闲的老年生活。在睡眠方面。不曾因为失眠而去求医问药。我的体会是:
生活要有规律。我过去的工作单位是报社和机关,长年夜班和没日没夜的文字工作,使得自己睡眠不足,吃饭不香,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当时。我是多么羡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啊。退休之后,尽管我又回归媒体“发挥”了10年的“余热”,但不再做夜班了,生活比较有规律,能根据自己“生物钟”的特点,安排每日的休息、工作、进食和运动的时间,尽可能做到“正点运行”。近年来。一般晚上10点钟左右就睡觉,清晨5点半左右起床;中午再睡半个多小时。正所谓“早起早睡身体好”。
休息可积少成多。人的睡眠是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当客观环境不那么好,如长年做夜班时,主观上就得把“生物钟”的节律来一个“微调”,使之逐渐适应“黑白颠倒”的“夜猫子”生活。休息不好时,一是不怨天尤人,二是抓紧休息,遇到夜间工作实在犯困时,就索性让自己打个盹、小憩一会儿;如逢休息日,就先“精简”娱乐活动,推掉一切应酬。美美地睡上一觉再说。由于抓紧点滴的休息时间。使自己的“生物钟”没有受到太多磨损,所以生理功能被较好地保护下来。
心静是关键。记得初学太极拳时。师傅常告诫我们要做到“松、静、自然”。我想,这些“要义”同样适用于睡眠。如,在日常生活中,当自己上床正想睡觉时,偏偏传来附近的高音喇叭声,或者邻居家中叮叮当当的声音。怎么办?我依然不急不躁,放松全身,“心静如水”,“你吵你的,我睡我的”。就在不经意间,会自然而然地睡着。随着吵闹声的减弱和消失,我进入了深睡的梦乡。
相关推荐:我的经验:蜂蜜泡茶治失眠
王令化:中医治失眠 分清虚实灵
我曾患失眠症3年,伴有耳鸣、口干、口苦、食管不适等症状。有时夜不能寐,甚至几天几夜不合眼,即使短暂入睡后,也会梦见故去的亲人等。在当地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服用利眠镇静药。开始有效,但不持久。后来,经人介绍去找一位老中医求治。
他对我进行了认真的望闻问切,发现:舌有裂纹,质红无苔,脉弦滑;再结合问诊情况,他认为。我是痰热内扰、心阴不足、心神不宁,属实证。于是采用清热化痰、滋阴安神的温胆汤和三黄泻心汤加减,主药有黄连、半夏、琥珀、柏子仁、丹参等。我服用20剂后,睡眠情况明显改善,但舌苔仍有裂纹,又服用柏子养心丸巩固治疗,目前,睡眠已恢复正常。
针对精神刺激引起的失眠,我会采取“美梦幻想法”,可谓是以毒攻毒。倘若白天大脑受到某种刺激致使兴奋,或由于工作压力大内心紧张,便极有可能导致晚上无法入眠,总忘不掉一些令人烦心的事,越想着要忘越是忘不掉。这时我会先让自己的思维进入另一轨道——幻想一件最令自己高兴的事。然后顺着这一思维走下去:幻想我突然喜中双色球500万大奖。我与妻儿买车购房……如此滑稽的幻想会把你带入一个虚幻的佳境而入眠。
有时,也会遇到失眠较为顽固的情况,不管你采用哪种套路都无济于事。这时,我还有一张王牌,与其忍受辗转反侧的煎熬,不如享受清醒的快乐,干脆反守为攻,不睡了。坐起来,看看电视、读读书、练练字、听听音乐,总之,干些自己最想干的事情,蓄累睡意,后发制人,一招见胜。
张体英:分清原因和类型对症施术是关键
回顾走过的几十个春秋,我曾患过数次失眠。对付失眠,我的招数是:分清原因和类型,对症施术。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疾病。像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皮肤瘙痒及肌肉、关节、内脏器官的各种疼痛等。二是不良的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太高或太低、噪声、亮光等。三是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过大。四是劳累、烦躁发怒,等等。因此。只有找准失眠的原因和类型,对症施治。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倘若为治失眠而治失眠,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常常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是因疾病造成的失眠,首要的任务就是先去看医生,确诊病症。积极治疗。疾病治好了,失眠就会不治而愈,自然消失。
如果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就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把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如噪音过大,不妨关闭门窗,或用上耳塞;如光线太强,不妨拉上窗帘;如室內干燥。可用加湿器加湿;室内寒冷,则应生火取暖或开开空调。
如果是各种压力过大引起的失眠,不妨做做减压训练,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听听音乐、洗洗热水澡。另外,自我暗示也是一种好的方法。身心一放松,失眠便绕道走。
如果劳累过度,难以安睡,可将一汤匙食醋对人温开水里内服。然后静心闭目。便可入睡。
如因烦躁难以入睡,不妨饮一杯糖水或热牛奶催眠。
总之。对付失眠“四言以蔽之”,失眠不用急,分析找原因,对症去施治,睡眠随人意。
相关推荐:“揉走”失眠的小秘诀
伺继光:失眠者要走出心理怪圈
失眠时也应从心理方面找找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失眠者往往存在以下六种心理误区:
害怕心理: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焦虑”,晚上没上床就开始担心睡不着,或是一上床就尽力让自己快速入睡,结果,适得其反。
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后,感到内疚自责。到夜晚会被自责、懊悔纠缠着,久久难眠。
期待心理:因期待做某事而担心睡过头误事,可导致早醒或无法入睡。也有的人在晋升、职称评定结果快要公布的阶段处于期待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冲突心理:有的人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以致晚上睡觉时也左思右想。
做梦有害心理:不少人认为做梦是睡眠不佳的表现。甚至有人误认为多梦就是失眠。这些错误观念往往使人焦虑,担心入睡后会再做梦,这种警戒心理往往影响睡眠质量。
多虑心理:一些人由于童年时受到失去父母、被恐吓、被重罚等创伤刺激。出现了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
相关推荐:OTC中成药治失眠
瞿 峰:我以“意象”克“噩梦”
梦对人体健康确实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因为。我过去就是一个常做噩梦的人,每当我做了噩梦,总是惊恐不安,第二天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感到很不舒服,甚而接连几晚造成失眠,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我曾一度感到非常苦恼。
当我带着这种苦恼去找医生时,医生给了我医治的方法,并告诉我,噩梦是因人在清醒状态时,由于自身的调节和抑制,以及外界各种强大刺激的干扰,一种微弱的病理信号潜入下来伺机传递到人的指挥系统。当人入睡后,外界影响和自身干扰均下降到最低限度,大脑指挥系统处于休息状态,但病理信号仍然照常传人,从而使大脑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灶,出现与人病理信号部位及其性质相关的噩梦之梦境。虽然医生讲得有些道理,而且也按医生给我的处方取了药。但常做噩梦的问题仍未见解决。
一次,我偶尔在一本科普书上读到一则有关以“意象”克“噩梦”的趣闻,说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精神病学家克拉科创立了一种有效的新疗法,称为“意象演习法”。噩梦惊醒后,人们大多数能详细回忆起梦境。克拉科要求做噩梦者把梦境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改编,逢凶化吉,绝处逢生,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愉快结局。随后,让他在清醒状态下。在脑海里把这个经过改编的梦境演习一遍。克拉科用此法对10名经常做噩梦者进行了试验。这10个人平均每月做噩梦7次以上,有些人每星期做噩梦2次以上已有17年历史。应用这种新疗法后,10人中有4人与噩梦从此绝缘。其余的人噩梦次数也有所减少。
于是,我按照这则趣闻提供的方法认真“演练”了几次。嘿,还真管用哩!我的噩梦真的减少了,现在我几乎不再做噩梦了,而且失眠也大大减少了。不信?您试试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