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将四诊所得到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以及正邪双方态势作出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证。依此制订治疗方法,治疗原则和具体的施治内容,就叫做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使中医美容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突出。
与中医美容学关系密切的辩证:
八纲辩证
中医最基本的,纲领性的辨证方法。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将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内外,病情性质的寒热,正气、邪气的盛衰,病证类别的阴阳,称为八纲辨证。
其中阴阳为总纲,其余六纲可分属于阴阳,故阳证可概括表证、热证、实证;阴证可概括里证、寒证、虚证。
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
比如日晒后皮肤干燥,发红,伴有口渴等,可以认为表证,实热证,阴虚证。可以用清表热,养阴的丹皮,赤芍,沙参等治疗,可以使皮肤较快地恢复。
脏腑辩证
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脏腑之间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以及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腑腑病证之间具有相互传变、交叉错杂的特点,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脏腑同病、数脏合病的证候。
比如:面部有色斑,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同时伴有胸闷不舒,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可以判断是肝气郁结,可以用疏肝理气的逍遥散来治疗。
气血津液辨证
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临证错综复杂的证候,以辨别气、血、津液病变的一种辨证诊断方法。
气血津液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其生成以及运行等新陈代谢过程,都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因此,如果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和脏腑是密切相关的。
通常根据气血津液的特点划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津液病辨证四个方面。
例如:皮肤粗糙,干燥,皱纹较多,伴有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心悸失眠之象,就是既有气虚又有血虚之症的证候,称之为气血两虚证。
再比如,面部皮肤干燥、粗糙,弹性较差,同时伴有口渴,虚热,便干尿少等症状,中医认为原因是阴液亏虚。因此,在改善皮肤干燥、粗糙的化妆品配方中,采用养阴增液的方法,配进滋阴类药如玉竹、麦冬等,体现了辨证的特点,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病因辩证
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是由于何种因素(简称为病因)所导致的一种辨证方法。
病因主要有:
一、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二、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三、饮食、劳逸: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过度或不及,也能成为致病因素。
四、外伤:包括器械的外伤和虫兽所伤。
比如:皮肤水肿,发痒,伴有食欲不振,腹泻,肢体沉重乏力等症状,可以认为是湿邪所导致,可以用除湿丸或黄芩,马齿笕,薏苡仁等有除湿的功效的方药来治疗。
(责任编辑:河南健康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