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是"网络",是主路分出的辅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
十二正经:"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它们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面部为"诸阳之会",也就是人身十二经脉中的六支阳经均上连头面,是全身气血、阳气贯注的地方,也是神气集中的部位,面部表情、神态是神气表现的重要内容。面部的肌肉、皮肤和五官既需要全身气血的滋养和濡润,也需要脏腑精气的上达。在面部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不同的脏腑和经络。如前额属心,下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部属脾。所以,经络的功能正常,是美容的必要条件。
穴位
也叫腧穴、穴、穴道。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中医学上作为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的施治部位,
所以,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各种保健、治疗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48个经外奇穴,共409个穴位。其中,12条"正经"及身体正面中央的"任脉",身体背面中央的"督脉",,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全部共有365处。
很多穴位对健康美容有很好的功效。比如:
足三里: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关系着饮食的消化、分解、吸收,为人体其它器脏提供养分。所以,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能补脾健胃,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使人精神焕发,对面部皱纹、面色萎黄、痤疮等有较好的疗效。
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方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上;取穴位时,正坐或仰卧,沿内踝尖直下3寸,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内踝上4横指处。这个穴位可以健脾化湿、疏肝益肾,对不孕、痤疮、脱发、脂溢性皮炎、黑变病有效。
我们可以经常用双手拇点压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以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责任编辑:河南健康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