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本病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与下列几项因素有关:
1.衰老、气血虚损、营养失调、内分泌紊乱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在局部可表现为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2.一次外伤或多次轻微外伤而造成。早在1896年Duplay就认为肩峰下滑囊炎是造成肩周炎的原因(此为研究本病的第一人);Meyer首先提出肱二头肌长头病变如磨损、纤维撕裂、滑脱等可造成肩周炎的发生;Pastear提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是本病的原因;Lippmann称粘连性肱二头肌腱鞘炎可致本病发生(1943年);Codman认为本病的根本损伤是肌腱袖的肌腱炎;Depalma认为早期发病于肩关节囊,这些认为以外伤为前提的,而这些外伤则在大多情况下是轻微的,不被人们所注意的,也是认为本病大多无外伤因素的原因之一。
3.感受风寒之邪。
4.肩部、上肢部骨折、脱位,长期固定,而致肩部粘连。
5.继发某些疾病,较多见者为颈椎病。
6.心脏、胆囊疾患,疼痛可以分别放射至左右肩,患者误认为肩痛而不动则可发生粘连。
肩关节周围炎早期的病理改变显现在纤维性关节囊,表现为关节囊收缩变小,下部皱襞闭塞,其他关节周围软组织无异常表现。至晚期肌腱、韧带、肌肉等组织均受累,呈普遍的胶原纤维退行性变(纤维化)。有些部位可出现血管增厚,滑膜增厚,软组织失去弹性,变短与硬化而变得很脆,当肩外展等运动时常可造成撕裂。在早期与晚期的病理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中间变化。但有三点应引起注意:A.关节囊周围的软组织最终都受到侵犯。B.病变的发展并不一致,不是所有组织都具有同等的病理变化。C.病理变化的进行可以逆转。
但在一些进行性的病变中某些特殊部位的变化尤为突出,A.喙肱韧带与肩胛下肌腱变成粗而短缩的索条,妨碍肱骨的外旋活动。B.冈上、下肌腱与肩胛下肌腱短缩把肱骨头与肩胛盂紧拉在一起,使肱骨头的旋转受限。C.关节与滑膜增厚缩小,限制肩肱关节的活动。D.肩胛下肌的上、下滑膜隐窝闭塞,肩胛骨颈下的关节与滑膜皱壁闭锁,并粘连于相对应的骨部,上肢外展可造成撕脱。E.滑囊壁增厚、闭锁(肩峰下滑囊)将肌腱袖粘连于肩峰下面。F.肱二头肌腱粘连及陈旧性出血,或与沟底粘连。在本病发展过程中,肱二头肌腱首先是滑动机制闭锁最后到完全粘连。当以上病理变化出现时本病为临床症状可有所缓解,肩肱关节的活动有所恢复,由此可见肱二头肌腱虽不是本病之病因,但据病理变化,它是肩关节疼痛,肌肉无力,与关节制动的原因。
肩关节周围炎 → 临床表现
1.疼痛:初期患者只感肩部不适或隐痛,以后疼痛逐渐加重,病程可数周、数月,甚至更长。肩部疼痛大多局限于肩外侧,部分患者可延伸至三角肌抵止点,亦可伴有肩部无力。再发展则疼痛变甚,以夜间加重为特点,可影响睡眠。多呈持续性,伴有持续性肌肉痉挛。并可引起后头部、肩胛骨部、胸部、前臂及腕手部疼痛。
2.活动受限:在初起肩部活动多无限制,仅有束缚感(肩部发紧),随着病情的发展,肩部逐渐僵硬,出现肩关节活动广泛受限,严重者肩肱关节可完全限制。
在临床症状表现上有时亦将其分为以下三期:
1.冻结开始期:本期特点是肩部有不适感及束缚感,疼痛仅局限于肩关节的外侧,但可延伸至三肌止点,肩关节可逐渐出现僵硬与疼痛。
2.冻结期:疼痛一般均较重,亦有不甚痛者。夜间疼痛明显加重,甚者可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可引起剧烈疼痛与肌肉痉挛,严重者肩肱关节的活动受到完全限制。
3.解冻期:疼痛轻微,肩关节可慢慢变得松弛,肩肱关节活动度可有较多恢复。也有个别病人肩肱关节完全强直。
三期的界定在病程上无明显标志,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肩关节周围炎 → 诊断
1.检查:
A.压痛:压痛点常不明确、有时可在三角肌前后缘肩髃穴、天宗穴找到压痛点。检查时用拇指滚动压迫肱二头肌长腱可引起结节间沟明显压痛。
B.功能障碍:初期患者可以忍痛活动肩肱关节而不受限制,但这种令患者主动的活动,其动作大多很小心,唯恐引起肩痛,有人此期可出现内、外旋受限。若病情较重则发展至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为主。如检查时固定肩胛骨(防止肩胛胸壁关节活动),病人不能用手摸自己头顶,并有“扛肩”现象。最严重者肩肱关节活动完全受限,上肢呈悬垂状,内旋位。肩肱关节活动受限程度,与病程有密切关系。
C.初期有时可摸到斜方肌痉挛,后期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亦萎缩。
D.病程较久者,由于血管痉挛,血循障碍(气血瘀阻),上肢畏寒,远端变凉。
2.诊断
A.发病缓慢,外伤因素可有可无。
B.年龄在40岁以上。
C.肩痛:特点为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并向附近放射。
D.肩肱关节各方向活动明显受限(包括扛肩现象)。
E.肱二头肌腱在增加张力的位置可引出疼痛与压痛,包括患肢外展、外旋、后伸,肘关节伸直位肩外旋,肩关节前屈内收,肘关节屈曲位抗阻等。
F.肌肉萎缩:以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表现明显。
G.X线平片:肱骨头骨质疏松。
H.肩肱关节造影:关节囊缩小。
肩关节周围炎 → 治疗
治则:舒筋活血、通络止痛、解除粘连、滑利关节。
1.用法在肩部操作,包括肩上、肩前、肩后及肩外等部位,若有压痛点者,在压痛部重点操作,如肱骨结节间沟部,治疗要充分。若有疼痛波及部位者,操作范围应适当扩大。
2.用拿法配合掌、指揉法,在肩部操作,部位同上。
3.点按缺盆、肩髃、肩井、肩贞、肩内陵、天宗、曲池、合谷等穴。
4.每穴点按后可在局部轻揉以缓解不适感。
5.取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之第3法(摇按拔伸第一法),即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外方,用一手拿住伤肩,拇指在后,余四指在前、中指压在肱骨结节间沟。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做肩关节摇法(患者可以忍受最大幅度)6~7次,拿肩之手垫于腋下,拇指竖起,贴于痛处,向健侧用力撑之,两手同时用力相对拔伸,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上肢下垂,并屈肘内收,使手尽量触及健肩,再向上拔伸,此时垫于腋下之手拿出,用拇指在痛处按揉,本法可重复二次。
6.取冈上肌腱第三法(摇按拔伸第二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伤肩后侧,一手拿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用大鱼际压住肩髃穴处,在拔伸牵引下做摇法6~7次,在保持牵引力的同时,拿肩之手垫于腋下,使伤肢下垂并屈肘内收,手触健肩。此时,拿腕之手前臂托住患肢肘关节尺侧,做梳头状,当绕至头顶时使患侧之手尽量触及其对侧耳尖部3~5次,再将伤肢向斜前上拔伸,同时拿肩之手大鱼际在患处推按,本法可重复二次。
7.摇肩后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后外侧,先做摇法后将伤肢下垂,拿腕之手前臂抵住患肢肘关节做患肩后伸动作并使患肢肘关节屈曲,背于体后,再上提腕关节,本法可重复做二次。
8.内收牵拉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面,令患者前屈,并内收肩关节,此时医者一手(如左侧患肩医者用右手)拿住患肢腕关节上方,一手抵住健肩后侧,双手同时用力推拉(以改善内收)2~3次。
9.托肘外旋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之前,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屈曲之肘关节,轻柔、快速的做患者外旋1~2次。
10.牵抖上提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外侧,双手握住患肢腕关节上方,轻摇患肩3~5次,双手同时用力上提牵抖患肢,用力要轻柔、快速。
11.患肩局部轻揉,并搓、抖上肢。
注意:
⑴ 本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可以忍受的情况下进行。
⑵ 在操作5~10法过程中每二法之间应加入轻揉、轻按之法,以缓解疼痛及不适。
(责任编辑:河南健康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