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归经: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
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