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经济简便,因为它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且平稳可靠,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不光老人常常回去医院的理疗室定期保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十分推崇中医按摩。
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
1.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击法 9、抖法 10、运拉法 11、拿法 12、滚法 13、刮法 14、掐法 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
按摩手法大致分为7类:
1.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各种振法、各种揉法、各种抖动法等。
2.摩擦类手法:推法、运法、擦法、刮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挤压类手法:按、点、压、掐、捏、抓、弹法等。
4、叩击类手法:各种拍法、击法、点穴法等。
5.运动关节类手法;各种摇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顶法等。
6.复合类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颤法、点按法、牵抖法、旋转法、摇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脏按压法、背法、踩跻法等。
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
(二)动作要领
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摩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
运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润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
(一)方法与步骤
1.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
2.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
(1)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2)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运动。
(3)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4)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
(5)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
(6)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
(二)动作要领
1.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
2.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拿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3.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滚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
(一) 方法与步骤
1.用手指背侧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动作要领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40°。
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140次。
刮法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散瘀结,改
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于治疗髌骨张腱末端病。
(一)方法与步骤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币、匙等代替)着力于病变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
(二)动作要领
1.刮动时用力要均匀。
2.刮时可蘸些水,切勿损伤皮肤。
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提神解痉,行气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端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
(二)动作要领
1.用于局部消肿时,必须从肿胀部位的远心端开始,以轻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压皮肤,依次向近心端移动,移动的速度宜缓慢,用力不可过大。
2.用于点掐穴位时,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示指桡侧缘,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针)着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以引起“得气”为度,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
3.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肤。
筋法(提弹法)
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具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对局部神经有强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和肌肉痉挛等。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弹墨线一样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动作要领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内掐。
2.用力要由轻到重,刚中有柔,每处每次可提l~3下,然后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因提弹而引起的不适感。
拨法(分筋、拨筋)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与步骤
1.用双手拇指或单拇指的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
2.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
(二)动作要领
操作时拇指端要深按于韧带或肌肉、肌腱的一侧,然后做与韧带和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好象弹拨琴弦一样。也可沿筋内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动弹拨,使局部有酸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理筋法(顺筋法)
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具有调和气血,顺筋归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一)方法与步骤
1.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
2.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
(二)动作要领
1.操作时伤部应尽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伤部的健侧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韧带、肌纤维和神经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顺理,也可以从伤部的上端向下端顺理,反复数遍;
2.用力必须均匀持续,指腹移动必须缓慢。
捏法
1.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为捏法。
2.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
3.捏法应用于脊部称为“捏脊”。较长用于幼儿,可治疗消化不良。
扳法
1.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
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功能障碍及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等症。
3.常有:颈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内收、上举)、
拉法
1.拉法属于牵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称为牵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较多应用于中医伤科的正骨方面。
3.应用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相关阅读
图片资讯